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渊源于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学化工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七十载春华秋实,一代代材料人砼心润德、笃行志远、守正创新、勇攀高峰,形成了科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科发展优势突出的办学特色。
砥砺奋进,结学科硕果
1998年合并建院以来,学科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GF特色学科。ESI排名连年攀升,2021年位居全球前1‰,并支撑我校化学、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2‰。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在低碳水泥制造及应用、前沿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腐蚀防护、高分子材料及加工工程、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科研领域保持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并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积极推进“+绿色”、“+健康”、“+安全”等交叉学科跨界融合,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润德树人,育栋梁之材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江苏省特色党支部1个,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涌现出大批先进教师典型。七十载薪火传承育人“砼心”,学院先后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江东亮、曹湘洪、徐德龙、刘加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加拿大两院院士陈忠伟,欧洲科学院院士王连洲,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蔡玉良等1.8万余名杰出校友,为母校和学院赢得了广泛赞誉。
学院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获批省一流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专业均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人才培养坚持务实重行,创新打造“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校际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教学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三等奖等。是材料工程领域教育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中科院共建“英才班”。
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千人。以项目为抓手,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创等国家级竞赛奖励中斩获佳绩。积极拓展渠道,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上硅所、中材集团、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签订联合硕、博士培养协议。设立研究生特别资助、校外奖助学金等7项。2021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满意度调查中,整体反馈情况良好,毕业生5年内发展到企业中层管理以上的人数众多。
栉风沐雨,建人才高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特聘2名)、教授59人、副教授54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优秀教师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次、全国政协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优青等一批国家级杰出人才;聘任一批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共同组成了一支梯队合理、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砼心创业,攀科学高峰
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国内著名的学科点之一。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千余项,科技经费超5亿元,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重大成果转化及服务行业、企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国家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建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胶凝材料研究室)、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胶凝材料制造与应用分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胶凝基复合材料分中心);建材行业集料碱活性研究检测中心、江苏省无机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非金属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工程先进材料JR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无机功能复合材料)、国家功能复合新材料研究基地;共建中俄联合实验室等诸多高水平科研平台。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3060”双碳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产教融通创新,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推进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构建大平台、服务大工程、形成大成果为重要战略举措,助力打造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有地位国际一流材料学科。
2023年3月更新
下一篇: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