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教育部关于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新貌,勇于创新、创造的科学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国梦求实进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乐观创新,积极向上。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端正正确的学术态度、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撰写科研论文,至少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所规定的要求。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等能力。

  4、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耐挫的乐观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

  本一级学科共设4个培养方向,分别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立足于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主要承担沉积学、水文学和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与自然地理学联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积累与发展,本学科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和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地方特色鲜明的三个研究方向。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3个:

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
A全球变化与人地关系高分辨率地层研究、区域环境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及区域环境安全,区域人地关系演化丁明军、胡启武、廖富强、万智巍、张华
B湖泊环境与湖泊健康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湖泊、湿地功能变化的机理与湖泊湿地健康的微生境及功能演替。倪才英、胡启武、郑林、曹昀、赵安、赖格英、刘影、赵红梅
C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洪水资源化,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郑林、赵安、王鹏、赖格英、赵红梅、方朝阳、齐述华

  2、人文地理学(070502)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活动或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与组织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重点研究人、地及空间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军事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语言地理学、宗教地理学等诸多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区位理论等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的性质、学科体系及其发展史,数学方法、遥感以及GIS等技术在人文地理学各领域中的应用。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于2002年开始招生,立足于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需求,以江西省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为导向,研究鄱阳湖流域人-地系统演变规律、机制和调控对策,在城市体系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估价与开发管理、空间(经济)分析与GIS技术、区域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规划报告“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正式发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区一带’基础设施详细规划”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通过。并为政府部门编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江西向莆铁路经济带发展规划”等规划报告25项,省政府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4项。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奖励。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从事理论和实践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3个:

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
A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1)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重点关注江西省城乡最优发展路径的探索和规划方略;(2)研究新经济条件下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城市文化与社区建设等议题,分析城市与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特征、扩散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昌九一体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热点问题;(3)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迁移、农户生计转型以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关注鄱阳湖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形成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郑 林、马定国、钟业喜、方朝阳、赖格英
B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1)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重点关注亚热带典型地区多重胁迫下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驱动机制;(2)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城乡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索新型人地关系视角下土地利用和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形成机制以及协调发展路径,重点关注亚热带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优路径的探索;(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出发,研究基于统筹区域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关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理论和现代技术方法、城乡级差地租形成规律、城乡土地价格评估等理论、方法与实践。舒晓波、蒋梅鑫、倪才英、齐述华、胡碧松
C资源评价与旅游开发(1)借助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资源时空分布的特征、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优模式等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2)综合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3)融合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以及景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原生旅游资源与景区建设相协调的规划模式、凸显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布局和区划方案等问题,重点关注江西省地脉、文脉条件下旅游规划方案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毛端谦、刘春燕、赵 安、冯淑华、刘 影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图制图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理学类地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知识工程和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步成为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根据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技术应用需求,设立了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地理信息工程、3S技术及其综合应用三个研究方向,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科学研究、系统开发及学位论文等。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3个:

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
A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主要研究空间数据建库与更新、空间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空间数据索引方法、空间关系理论与方法、大数据与时空数据挖掘、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匹配与集成、三维建模方法、地理建模与空间分析等。吴建华、方朝阳、罗津、赖格英
B地理信息工程研究GIS软件工程方法、GIS软件体系结构与开发模式、GIS系统集成方法、物联网与云计算、无人机测绘、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研究面向智慧城市、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业、林业、医疗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桌面、网络及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或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方朝阳、罗津、夏宇、赖格英、胡碧松、吴建华
C3S技术及其综合应用主要研究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综合及基础性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设施管理等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赖格英、齐述华、赵安、钟业喜、胡碧松、赵红梅、丁明军、方朝阳

  4、环境地理学(0705Z2)

  环境地理学是我校自主设置的二级硕士学位点,本专业的硕士培养侧重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目前设置了3个学科研究方向: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环境规划与管理。本专业有6位硕士生导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4人获博士学位,),全部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研究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在人类居住地(城市、村镇等)规划建设、农业生产、海洋产业、水利、气候条件等人类生产活动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或主要从事环保、水利、市政、交通、林业及城乡规划等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3个:

方向名称研究内容导师
1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针对退化湿地、沙化土地等生态系统的水/土环境质量下降等区域性环境问题和挑战,系统调查典型区域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其成因,探讨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因子。郑林曹 昀
2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区域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与气候极端事件的湖泊响应、湖泊演变过程及其机理;自然地理要素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植被、流域水文过程、物质输移过程的影响及时空变化机理。赖格英李 林
3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区域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时空变化与区域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刘 影

  三、学制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与学分

  地理学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和方向探究课四级必修课程体系;非学位课程,就是选修课程,包括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

  (1)公共必修课(共4门,7学分)

  ① 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硕士生必修)2学分,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硕士生必修)1学分,18学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硕士生必修)1学分,18学时。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设。

  ②外国语课程(2门,4学分)

  公共英语(基础英语1学分、应用英语2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设,外国语学院具体实施;专业外语(1门、1学分),各学科组织实施。

  (2)学科基础课(2门,6学分)

  (3)方向核心课(3门,9学分)

  (4)方向探究课(4学分)

  (5)方向选修课(至少6学分)

  (6)公共选修课(至少选1门,至少1学分)

  (7)跨学科选修课(至少2学分)

  (8)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对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都附有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英文译名、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学时、学分、开课单位、任课教师及职称、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等,详见附录2。

  2、课程考核

  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为闭卷与开卷;原则上,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向探究课为考查课,由任课老师自己决定如何考察。

  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五、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硕士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各学科要为硕士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开设学科前沿讲座等。在读期间,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应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的学术会议,应听取不少于10场由校内外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2.实践活动

  各学科应根据国家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强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活动作为硕士生必修环节。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研究报告等,具体形式由各学科确定,硕士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计1个学分。

  六、文献阅读

  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中的作用,各学科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列出反映本学科学术传统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的必读和选读著作、文献及主要学术期刊的目录,对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文献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把文献阅读情况作为硕士生中期考核淘汰的重要指标,各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在列文献阅读清单时,须分为一级学科范围内必读文献目录和一级学科下设各培养方向必读文献目录两部分。

  七、中期考核

  为建立硕士生分流培养的机制,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前,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参照《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执行。

  八、科研能力的培养

  1、各学位点应明确本专业硕士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相关各类核心学术期刊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培养方案中应对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实验(调查)数据、参考文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导师和院(室、所、中心)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并有具体的时间安排。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才能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

  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能力培养

  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4.因材施教

  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严格考核制度

  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上一篇:江西师范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入学须知

下一篇:江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