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晚上7点,创新实践基地第196期名家会客厅--“如何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线上讲座在腾讯会议上顺利开展,活动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支持,共吸引来自64所不同高校44个不同专业的402名同学参与,整场活动持续两个小时。
本次活动,主讲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育新教授,曾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等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86篇,引用次数达到9500次,H index为51,拥有极其丰富的研究经历,引得不少学生慕名而来。本次活动中,张教授主要为同学们传授了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技巧与方法。
一开始,张教授就强调发表论文应注重从“世界眼光”的角度出发,不单是为了奖学金、为了项目去发表,而要去关注论文在国际上的引用情况,关注所发表的论文对学界的影响。转换思路后,同学们以后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就不会再觉得是在被“老板”剥削,因为这是为了自己而去发表的论文,为了获得学界的关注和认可而去付出精力。张教授还提出不要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这样出来的零下载、零引用的“僵尸论文”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紧接着,张教授指出部分研究生在发表论文过程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是大家很容易忽视的英语拼错、字体糅杂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方面的低级错误。累积的低级错误过多,就会严重影响编辑对论文整体的评价,编辑甚至会因此质疑论文依据的数据是否也存在类似不严谨的情况。而且这类错误过多,导师在给论文纠错的时候就没法把更多时间放在正文专业相关的方面,这就需要同学们从这种低级错误开始重视自己论文的规范写作。
除此之外,张教授强调写作的用语也非常讲究,一定要简单明了,要改变四六级考试时的模板思维,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英文模板句型。比如“If it is assumed that”是四六级考试的常用词句,但到了写SCI就只需要一个单词“If”,简单明了。
IMRD结构是讲座的另一个重点。张教授通过一张哑铃形状的图,形象地将论文写作依次分为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和Discussion四部分,并总结出写作的难易程度——两端难中间易,Introduction部分是最难写的,越是不重视Introduction,论文的中稿率越低,这需要大家引起重视。其次难的则是Discussion部分,Method是最简单的。而大家可以从最简单的部分去写,先从Method出发,最后才写Introduction,由易到难,就避免像“过山车”一般去写论文,这样效率也能提上来了。接下来,张教授围绕着IMRD结构逐一展开,讲解了每部分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另外,张教授也鼓励大家利用好学校的平台资源,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而不是终日在宿舍看剧、睡觉、打麻将、打游戏。研究生应该克服粗心、懒惰、逃避和消极,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张教授结束内容讲解后,同学们纷纷留言向张教授请教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张教授也就同学们所请教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对此不少同学反馈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匪浅,甚至自发给老师发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本次活动的内容质量还是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