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水平导师队伍
中心建立导师动态评估机制,以高于学校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条件,提高导师队伍水平。中心导师均具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且发表学校认定的A级期刊论文等经历;中心导师构建多个学科交叉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联合指导。
2.多元交叉的对外协同科研环境
中心与理事会成员单位设有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协同研究实验室,开展涉及管理、经济、信息、法律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中心以此打造一个思维、视野和知识多元化的科研环境。以项目为牵引驱动研究生培养,有利于训练学生团队协作、技术实践和理论创新等多元化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3.丰富多彩的国内外名家讲座系列活动
中心计划定期邀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学者、Transportation Research系列等高水平期刊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指定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主编以及知名企业领导人等来中心为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视野,认知行业发展前沿,增强学生交流能力。
4. 优质科研创新平台
中心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口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和管理单位,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港口协同发展与绿色增长")和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理工类"创新团队(“港口低碳智能化及关键技术”),1个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港航企业绿色增长及价值链重构)、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绿色港航经济研究院”)、1个大连市多式联运智慧运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大连市社科研究基地(“大连企业发展研究基地“)。依托学校和中心优势科研资源,目前建有“综合立体交通工程实验室”、“绿色港航大数据实验室”、“多式联运智能调度实验室、“航运金融模拟教学实验室”四个科研平台。与协同单位共建研究机构包括“民航业数据分析与安全管理决策实验室”、“航运大数据校企联合实验室”、“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航空物流大数据研究院”。另外,中心在辽宁港口集团、大连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亿海蓝(北京)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有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与高德地图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辽宁)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上述科研平台可为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训练、行业创新实践、对外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