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

  12月18日,上海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在校本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会议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追求卓越 崇尚创新 加快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校领导成旦红、刘昌胜、龚思怡、欧阳华、聂清、汪小帆、苟燕楠、胡大伟、曹为民、张洁,老领导吴程里、方明伦、罗宏杰、沈学超、龚振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终身教授戴世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导师代表、学生代表、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能部处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主持。各学院组织分会场线上观看开幕式。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院士作了题为《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大会主旨报告。报告指出,上海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育人为本,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瞄准前沿,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需求,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规模结构;开门办学,探索出上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刘校长强调,要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认清研究生教育所承担的新使命,要明确“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栋梁”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新格局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成为国家“高精尖”急需人才的供给高地、国家治理和行业发展精英的摇篮、文化繁荣和艺术创作大师的发源地,基本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

  刘校长指出,要研究和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卓越、创新”的核心任务,全力推进“五个全面”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全面提升生源质量、全面加快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全面推进治理能力建设,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加快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

  副校长汪小帆在大会上就《上海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实施方案》作了解读。汪小帆指出,本次大会是学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学校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汪小帆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聚焦人才培养、对标标杆学校研究生培养状况,详细分析了我校研究生培养上的不足,并重点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源质量、培养管理、导师队伍建设、学科结构、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作了详细解读。

  本次大会发布了《上海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系统总结了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明确研究生教育总目标,配套制定了涵盖思政、学位学科、导师队伍、生源质量、课程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文件,形成了“1+5”制度体系。

  会上,社会学院沈艺、上海电影学院李坚、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谢少荣、理学院盛万成作为学院代表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立足学科特点,分享了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们的分享交流为大会开展分组讨论输送了智慧的火花。

  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以来,上海大学研究生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具有上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将红色基因融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在培养“爱国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创新的锐气”上下功夫,矢志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累计有5万余名研究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随着我校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阶段,研究生培养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系统谋划培养体制机制,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国家和上海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后,学校领导班子第一时间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成旦红书记和刘昌胜校长分别做了工作部署。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校内外调研,全校师生开展研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将协同相关部门和各培养单位,围绕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革招生制度、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管理体系、加快学科结构调整等开展深度研讨。未来,我们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措施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追求卓越,崇尚创新,为培养更多一流创新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第九期“我与书记面对面”座谈会暨上海大学第四期归国留学人员研修班结业仪式举行

下一篇:没有更多了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