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4日下午14:00,为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交流,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由社会与政治学院主办、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14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系列学术沙龙在社科楼多功能厅B400如期举行。姚德薇副教授为社会与政治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分化与整合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由赵捷副教授主持,社会与政治学院部分博硕研究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
本次学术沙龙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姚德薇副教授进行学术报告。首先姚德薇副教授对本次汇报的课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了和课题相关的阅读书籍,例如《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等。之后,姚德薇副教授在绪论部分向同学们具体讲述了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目前已有的研究概况,然后通过六章内容展开了生动的汇报。姚德薇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会认同的概念和理论,让同学们了解到认同理论的研究包含自我意识研究和同一性研究,并厘清了自我意识、同一性与认同的关系;其次,姚德薇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认同,并指出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存在自我和他者的固有界限遭到怀疑及群体身份认同脱位的问题;进而姚德薇副教授剖析了社会认同的背后运行逻辑,指出前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认同是从分散走向整合,全球化冲击传统社会认同格局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而互联网时代则构建了新的社会认同;基于网络化时代的背景,姚德薇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微观和宏观领域,并指出微观社会认同分化主要有心理认同分化、思想认同分化和利益认同分化,宏观认同分化则包括政治认同分化和文化认同分化;随后,姚德薇副教授在社会认同不同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整合的探讨和建议,指出微观社会认同整合的途径有凝聚社会共识、宽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多样化、构建合理利益认同,宏观社会认同整合途径主要有建构更具共识的政治认同和建构共处的多元文化两种途径。最后,姚德薇副教授引用了陶渊明的一首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饶人。”,鼓励大家在研究生和博士学习期间能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和知识水平。
第二个环节为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对于较为抽象的社会认同分化概念依然有很多疑惑,尤其是在社会认同领域这一块,就“微观社会认同和宏观社会认同的具体划分界限是什么?”这一问题与老师进行了探讨,姚德薇副教授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对社会认同的个人理解,认为微观社会认同涉及的范围较小,并且是较为务实的,比如个人利益、个人心理和思想等实际的东西,而宏观社会认同则比较虚无,并且缺乏具体的社会载体。在微观社会认同分化中的利益认同分化中,有同学认为国家利益认同分化应属于宏观社会认同分化,姚德薇副教授对此表示在利益认同分化中个人利益是基础和主要的,而个人利益也会涉及到国家利益,因此也将国家利益划分在利益认同分化中。
第三个环节为评议环节,社会与政治学院赵捷副教授应邀为本次学术沙龙进行点评和总结。赵捷副教授首先对姚德薇副教授的研究报告和学术成就给予了大力的肯定,认为此次报告深入浅出、观点鲜明、精辟独到、内容丰富,从社会学的视角和多个方面讲述了在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的特征和运行发展等等,将宏大的理论视角和哲学深度的解读相结合,并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能帮助我们思考复杂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层面。赵捷副教授认为姚德薇副教授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和姚德薇副教授多多交流,不断探索,在社会认同的领域收获更多的成果。
由社会与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系列学术沙龙已成功举办十四期,延续了学院学术交流的传统。该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提供了师生共享的学术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学术活动的实践热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