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原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1963土木建筑工程系由原郑州大学整体调整到郑州工学院(1996年6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1998年6月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1年1月由原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原郑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合并组建成现在的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秉承“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探索传承先进文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基层学术组织和团队建设为抓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办学思路,努力服务于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24人,副教授(高工)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73人,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9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近年来,学院教师共有7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校等各级荣誉称号,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7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2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住建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工程监理大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3人。
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并于2016年起开始招收本科和硕士国际留学生,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与交流,实行全英文授课。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已连续四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10年被教育部选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名牌专业”。学院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河南省精品课程1门,郑州大学精品课程6门。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79人,2000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共有12名毕业生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近四年来共有300多人次在全国英语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和“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等项目中获奖;学院团委被评为“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位居学校前列,毕业学生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年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达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达1500万元。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共2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2项。教师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499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6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主编各种规划教材19部,其中3部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主编国家标准和规范7部。
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和地下建筑工程系;拥有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纤维复合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地下工程安全与质量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绿色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5个部省级重点科研机构,拥有工程防灾与结构工程研究所、新型复合建筑材料研究所、交通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所、城乡建设研究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和桥梁工程研究所等7个校级科研机构。学院拥有1个实验实践中心,下设结构工程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和地下工程实验室,实验设施设备充分满足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科学研究及对外检测技术服务的需要。资料室专业藏书4.9万余册,建立了计算机检索系统,可以查询国内外最新资料;学院与20多个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满足教学实习要求。
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各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的土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