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评选带来的启示

  近日,2020年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评选会举行,此项评选在我校已开展多年,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启动,尤其是《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多个与导师队伍建设相关文件的发布,今年“教书育人奖”评选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

  参加评奖的14位研究生导师老中青三代各有代表。尽管讲述风格迥异,但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都有着同样的价值遵循,“讲台神圣”“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成为评选现场的高频词汇,为建设一流导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一些启示。

  师德师风是导师素养的核心。

  “导师制”培养方式,决定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跟导师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导师对其影响也最深。导师的政治信仰、治学态度、工作作风、为人处世等通过日常言谈举止,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一年365天,我总是来实验室最早的人”诉说的是自律勤勉,“每次野外调查,我都坚持跟研究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讲述的是以身作则,“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生活遇到困难,老师都愿意跟你共同承担面对”传递的是真心关爱,“把私车变成实验室公车,带着学生上山下乡去采样”践行的是爱岗敬业,“历时2年、3易其稿、26次修改最终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坚持的是精益求精,诸如此类,无不诠释只有“导之以德”,研究生才能“有耻有格”。

  业务能力是履职尽责的根基。

  导师的业务能力,既包括教学能力也包括指导能力和教育能力。“将科研新进展、国家新需求、社会新形势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保持常讲常新”“连续8年收集整理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开发题库组织测试,发现学生知识盲点,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这是寓“研”于教,用学术研究的极致严谨捍卫课堂教学质量。强调从文献阅读中发现科学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从多侧面解释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这是用“心”浇灌,指导和帮助学生选题、设计、实施、完善,做好学术领路人。“考虑到基础不同分类指导”“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给予帮助”,这是眼中有“人”,看见鲜活的个体和不同的个性,让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本质。

  文化是导师立德树人的沃土。

  当前,团队联合培养、多学科交叉培养等成为趋势,导学团队呈现由小向大、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团队内的主流观念、学术风气、价值导向对导师个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评审会上,一份布满导师修改笔迹的泛黄文稿让人热泪盈眶。这份珍藏了20年的文稿,通过代际传承,早已成为立德树人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根脉,成为导学团队发展建设、生生不息的源泉。实践证明,文化建设对于涵育优良的学风、教风、研风,凝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共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培根铸魂作用。只有建设一流的文化,才能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才能为导师立德树人带来一片沃土。

上一篇: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举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

下一篇:华中农业大学2020年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揭晓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