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掌握统计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正确应用先进的统计方法解决有关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问题。硕士生应掌握的核心理论主要有:概率论、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抽样调查、统计软件与统计计算等。

  (二)专业知识

  掌握统计学科有关专业知识和一般学术动态,在统计应用方面或理论方面能够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掌握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鼓励开展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独立从事统计应用或理论研究的能力。

  授予理学学位的硕士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有:高等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试验设计、抽样技术与市场调查、中级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应用随机过程、保险精算、统计计算、不完全数据分析、生存分析与可靠性分析、综列及属性数据分析、质量统计控制等。硕士生可根据所研究的方向有重点地选修相应的课程。

  授予经济学学位的硕士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有:高等数理统计、试验设计、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蒙特卡洛模拟、保险精算、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专题、金融统计专题、质量统计控制、风险理论、经济统计专题、市场调查与分析技术等。硕士生可根据所研究的方向有重点地选修相应的课程。

  要掌握相应研究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为全面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必须完成与本领域专业知识所有的核心课程,所修课程必须考核合格。

  (三)工具性知识

  1.外语。掌握一门外语(英语为主),能够具有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理解能力、翻译与写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

  2.计算机知识。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常用统计分析软件(R)或统计计算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献检索工具浏览、查询本领域及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能进行统计计算和统计模拟、能够进行适当规模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建模。

  3.科学研究素养与研究方法。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证性分析与数据处理,具有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能掌握基本的统计研究方法,具备对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见表3。

  表3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

学位
知识结构基础与核心课程
理学数理统计基础课程高等概率论、高等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模拟、非参数统计、随机分析与随机微分方程、贝叶斯统计、可靠性分析与生存分析、回归分析、序贯分析、统计决策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经济统计基础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等数理统计、中级经济计量学、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广义线性模型、中级随机过程、综合评价与指数新进展、证券投资分析、多元统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预警、社会与人口统计、结构方程模型、定性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SAS)、蒙特卡罗模拟(R编程)、经济统计专题
金融统计基础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等数理统计、中级经济计量学、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结构方程模型、广义线性模型、中级随机过程、金融市场中的统计方法、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经济统计专题
应用统计基础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等数理统计、中级经济计量学、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中级随机过程、定性数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统计软件(SPSSSAS)、多元统计分析、试验设计、抽样技术与市场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经济统计专题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一)学术素养

  1.具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严谨务实、勤奋认真,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资料,熟悉和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发展动态。

  2.热爱本学科领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认真学习和掌握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各项要求。

  3.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统计学素养。确保所使用的数据和研究成果真实可靠,熟悉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金融经济、工农商等各行业中所发挥的工具性作用;掌握统计学思想、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拓展能力,具备较好的理论研究潜力;在多个理论与应用领域,能够利用统计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独立的解决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发展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4.积极进行科学研究,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等多种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汇报,汇报内容清晰、逻辑性强,有一定理论深度。

  5.能够将统计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实践项目等各类专业活动中,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二)学术道德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国家和社会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名利观,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2.遵守职业道德和学术研究伦理,崇尚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坚决抵制任何有意捏造数据、歪曲数据、误导性等学术不规范行为。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学术会议上报告的结果、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论文与报告等都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诚实反映,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和严谨性。

  3.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不得发生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之中署名等,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能力

  (一)获得知识的能力

  文献是深入探讨学术的必要资源,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质量的优劣。本学科硕士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文献收集与整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收集能力。学生能够通过书本、媒体、期刊、学术会议、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学术研究的必备文献资料;二是文献整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可以从大量的文献中发现、获取自己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二)科学研究能力

  科研能力是硕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硕士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与动力,它最终决定科研工作的先进性、新颖性和创新性;(2)掌握先进的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在掌握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科学性;(3)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具备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从事社会与自然领域相关问题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方案选择的决策能力。能在学习和解决统计学问题时,善于创造性思维,利用已有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至少完成一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或参会论文等。

  (三)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硕士生诸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锻炼和检验硕士生学习和研究能力最好的机会。一是要有较强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能解决相关领域中相关主题的调查、规划、研究、设计、组织与实施等实际问题;二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三是领导和管理能力。能高效地组织与领导实施、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胜任本领域较高层次统计分析和数据产品管理工作。

  (四)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学术交流主要是指硕士生参加的涉及有关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集会、讨论、报告、比赛等活动,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和锻炼,硕士生能够参加较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或统计学相关领域的研讨会。能够在众多学术交流平台上,熟练地运用统计学相关专业的知识,发表学术演讲,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参加1次学术会议。

  (五)其他能力

  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除了上述各种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一些其他能力。一是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指自信心及承受失败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方能将压力成功转化为动力。要拥有平和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及自然的关系。

  四、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统计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在掌握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硕士生本人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成果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为内容,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是硕士生学识、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应能反映出该硕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掌握了基本的统计学研究方法,具备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

  1.选题与开题

  (1)选题

  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份),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兴趣和研究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确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尽量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或学术兴趣。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统计学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用性和较强的现实背景,应避免过大或过于宏观。要多征求其他导师和同学的意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践价值。

  (2)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论文选题确定以后,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12月初)完成开题报告准备与撰写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不得少于5000字,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可能遇到困难及解决办法、参考文献等。论文结构中各章应列出三级标题;文献综述应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完成以后,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进入开题程序。开题时间一般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开题前一周,学生将指导教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打印3-5份交研究生教学秘书。

  开题采用开题报告审查会的形式,评审组成员由院内导师组成。由申请人向评审组作开题报告,评审组予以评审,分别给出通过、不通过的结论。参加审查会的导师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同意通过的票数须达到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否则视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应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两周内重新撰写开题报告,由学院另行组织评审,否则不得进入下一程序。如第二次开题仍未获通过,则推迟到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后的三周内继续开题,同时延长该生学制半年。

  开题通过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凡开题未通过者或中途变更选题者须重新进行开题。

  2.初稿与定稿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论文体例必须严格按照校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准备与撰写时间原则上为一年,即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论文初稿完成以后,须经导师认真批阅,导师出具书面修改意见,学生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再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最后定稿。

  硕士学位论文体例严格按学校研究生院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3.预答辩与正式答辩

  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内外3-5位同行专家组成,其程序与正式答辩相同,主要目的是诊断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组成人员中,选自校内本导师组的专家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1)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工作完成时间一般不得晚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期末(1月)。

  论文预答辩由院内组织,每个答辩小组导师不得少于5人,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度。预答辩通过者可进入由学校组织的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匿名评审通过者,可进入正式答辩程序;预答辩未通过者,由答辩小组对其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限期2个月内完成论文的修改;对修改后的论文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进行第二次预答辩,第二次预答辩通过者,可进入由学校组织的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和正式答辩;第二次预答辩仍未通过者,不得进入下一程序,学制延期半年,半年后由学生提交修改后的论文申请参加论文答辩。对重新申请参加论文答辩的论文,由学院另行组织评审。

  (2)论文答辩

  硕士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修满学分,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审查、院内与校外论文匿名评审、预答辩和论文检测,符合学校规定的条件者,可以申请论文正式答辩。

  论文正式答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月)进行,延期答辩者一般在11月份进行。答辩程序和规定按学院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生应提交简装论文6份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未通过答辩者,不能授予硕士学位,须作延期半年处理。

  答辩通过后,应按照答辩委员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并经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审查合格后正式打印存档,并按规定时间提交至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下半年答辩的学生,以上程序相同,时间类推。

  4.双盲评审

  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专家,须为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且这些专家原则上应为在岗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硕士学位论文按二级学科抽取一定比例或全部参加双盲评审。

  参评论文由所属培养单位汇总后,按规定做好双盲评审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在论文答辩前2个月报送到研究生院学位办。学位办依据相关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随机抽取并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由该单位学位办根据我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并送交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双盲评审。每篇参评论文由3名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双盲评审结果为合格之后,方可安排该硕士生参加答辩。

  5.论文检测

  硕士学位论文的电子版必须由校内管理部门通过指定的论文检测系统(如中国知网或万方的论文检测系统)进行论文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文字复制比在排除自引率(即引述作者自己发表的文章所占比例)之后,不得超过15%。

  硕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两次检测,即双盲评审前检测和答辩后检测。超标者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答辩时限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答辩者,以及论文答辩未能通过者,可以申请以后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第五学年,超过时限以后不再受理答辩。

  (二)规范性要求

    一篇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与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版权页(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Abstract和Key words;目录(必要时,可加图目录或表目录);符号说明(必要时使用);正文;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附录(必要时使用);致谢(可选)。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可通过副标题进行补充、延伸或限定。题目中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外文题目应一致,即外文题目内容与中文题目在翻译的实质性内容上对应。

  2.摘要

  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的、主要内容、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重点是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摘要中不要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硕士学位论文摘要1000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在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标明,一般3~6个,之间用“;”分开。

  3.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学位论文必须有相当的信息量,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不低于3万字。学位论文从导论(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研究总结结束,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导论(或绪论),各具体章节,结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1)导论(或绪论)。本部分应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专业学位论文可以侧重于说明其实用价值与意义。导论独立存在,在目录与正文中均不作为论文的第一章。

  (2)各具体章节。标注从第一章起,本部分是论文作者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和说明,是论文的核心。各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理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述。

  (3)结论

  本部分是学位论文的总结,着重阐述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应明确、精练、完整、准确。

  (三)质量要求

  1.选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学位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必须保证充裕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3.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统计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正文应综合应用统计基础理论、相关学科方法、专业知识和实证分析等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一定的见解或观点。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合格。

上一篇:【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下一篇:【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