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知识与结构

  统计学博士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而且应掌握坚实宽厚的统计学研究与应用技能,了解统计学前沿动态。

  (一)获理学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统计学基本理论

  统计学理论是研究根据观察得到的样本数据对总体性质进行推断的统计方法。要求统计学博士生具有扎实的数学、概率论基础理论;掌握数理统计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2.统计学应用方法

  统计学应用方法是统计方法与其他领域问题的结合。针对相关学科领域中一般性的统计问题,能够提出新的统计方法。针对其他学科和国民经济建设等提出的应用问题,能够创造性的应用统计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能力、统计计算、统计模拟方法等相关内容。

  (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经济学基本理论

  主要包含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知识

  主要包括经济统计学、统计推断、高等数理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等的相关内容。

  3.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能力、统计计算、重要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相关内容。

  一级学科统计学博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见表2。

  表2一级学科统计学博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

学位学科方向知识结构基础与核心课程
理学数理统计基础课程高等概率论、高等数理统计、随机过程
核心课程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模拟
经济学经济统计基础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经济计量学、高等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模拟
核心课程经典文献导读、经济统计学前沿专题、多元分析与综合评价、时间序列分析
金融统计基础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经济计量学、高等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模拟
核心课程随机过程、多元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专题
应用统计基础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经济计量学、高等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模拟
核心课程经典文献导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应用统计专题、多元分析与综合评价

  (三)研究领域的专业文献

  博士生应具备从专业文献获取统计学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博士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广泛阅读所在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专业论文,了解该领域的科研动态、科研发展方向及学术前沿。理论统计方向的博士生应掌握国际热点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统计方向的博士生应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基本知识。在阅读专业文献的过程中,应以批判的态度,甄别论文作者的相应观点与结论。

  (四)外语水平

  博士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包括听、说、读和写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独立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具备熟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中期考核检验博士生的知识水平

  中期考核是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等在读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经环节,主要是对入学后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着重考核博士研究生学科与专业基础、科研方法等内容,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进行及时分流。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由研究生院和本学院组织实施。本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成立由5-7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分(或跨)专业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制定分(或跨)专业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在学院网站公布并实施。

  攻读经济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一级学科经典文献和专业经典文献;攻读理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高等数理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和多元分析、研究方法、一级学科经典文献和专业经典文献。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和一级学科经典文献等五个部分的考试由研究生院按一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为每学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每个部分总分各100分,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

  专业经典文献的考试由学院按专业(或导师组)组织实施。考试时间由导师组自主确定,考试形式为笔试。

  面试由学院组织实施,主要考查博士生的论著发表、研究报告撰写、未来研究设想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成果、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考核结果分为合格或不合格。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最迟须分别在第三学期(当年12月)和第四学期(当年5月)结束前完成,以保证在规定的学制内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在参加学院面试前,需向学院提交各课程成绩(含中期考核笔试)和研究进展报告等书面材料。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行分流机制。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转入论文开题环节。

  入学后未按要求通过中期考核者,或者培养计划中任何一门课程不及格者,为分流对象。分流途径按学校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1.博士生应具备崇尚科学的精神,注重运用理论研究解决问题,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科学研究,尊重知识产权。

  2.博士生应具备科学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治学态度。在校期间,博士生应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要求,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恪守研究者的职业道德。

  3.博士生应具有较高的统计学素养,熟悉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金融经济、工农商等各行业中所发挥的工具性作用;对统计学及所研究方向涉及的相关学科学术背景应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具备较好的理论研究与技能拓展的功底;在多个理论与应用领域能基于统计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独立地解决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发展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4.博士生应具备宽广的统计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统计计算与模拟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博士生必须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校内中期考核(参考文献见附件),并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5.博士生应具备在本学科领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博士生应掌握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检索工具从各种文献获取与学科领域相关研究前沿动态,勇于开拓,在所从事专业领域开展创新性思维、做出创造性成果。

  6.博士生应注重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能力。博士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研讨,积极地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会议,以撰写和宣读学术论文等各种形式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提高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水平。

  (二)学术道德

  1.博士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博士生在校期间应选修学术道德规范课程,学习基本学术规范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维护科学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2.博士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学风严谨、诚实守信,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有崇高的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学术成果和统计数据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是统计学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应具备坚实而广博的统计学基础,掌握所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检索工具,跟踪所研究的统计问题的进展,避免盲目的研究他人已经完成的科学问题。

  了解和学习其它学科领域中新生的统计问题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统计应用方向的博士生,应该不断的学习相关应用领域的先进知识。对问题领域所处的研究方向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背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通晓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其在统计学学科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能把握统计前沿研究的趋势,区别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在统计方法应用中清楚的掌握该方法的前提条件,并能正确判断各种方法的可以应用性,对已有方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还应具备对统计学的科研文献进行评价和鉴别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能力。在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时,应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相关数据和材料、理论和应用结果的基础上,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力求能做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为锻炼博士生学术鉴别能力并鼓励博士生进行开创性、探索性学术研究,博士生需要参加文献导读课,文献导读课在教导博士生前沿知识、本学科发展状态的同时,必须突出原创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的研讨。

  (三)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该有全面的统计科学研究能力,要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在对研究现状的掌握程度、直观能力和洞察力等基础上,能够独立地提出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统计问题。这是从学生向研究者转变的关键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创新性、逻辑推理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需要清楚的描述定义并提出假设,通过正确清晰的推理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在应用方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书面和口头上能准确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突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博士生在学期间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并公开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学生要求发表3篇论文,其中2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普通招考制学生要求发表2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注:本专业学术期刊界定范围的解释权在学院学术委员会。)

  (四)学术创新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在其所属专业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博士生应抱有开放、包容和学术态度,对现有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归纳总结,从而增强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获得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博士生可以进一步通过应用其掌握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选题进行系统专业的分析,从而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为了考查博士生的上述能力,要求博士生公开组织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应当以博士生本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学术报告的方式,将在读博士论文的选定章节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开讨论,导师或者论文评阅小组成员至少一人参加。讨论会内容须详尽,重点明确。包含完整的题目选取动机、文献梳理、采用的具体方法、推导过程、中间重要结果、应用的合适性、创新性结论、存在的不足之处等。

  (五)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的能力,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使得非统计专业的人员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独立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具备熟练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能力,准确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学术讲座(报告)、与论文合作者或博士生所从事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和建议等。博士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具有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并进行专题论文发表的经历。博士生应当积极投递学术论文至高水平国内、国际会议,也可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创新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博士生在学期间,要求以参会论文受邀参加至少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

  (六)合作研究实践能力

  合作研究是博士生研究生涯的必经路径之一。博士生首先需要锻炼如何成为合作者,从老师或所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处获得好的合作研究经历;然后需要锻炼如何发现合作者,并能够与合作者保持有效联系,完成双方的合作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生应该至少有一次承担(主持或参与)学术研究课题任务的实践经历。培养好的合作研究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于博士生寻找研究机会、发现研究选题和拥有稳定的合作者。从长远来看,这对博士生的学术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

  (七)教学能力(助教制度)

  博士生应当具备全面系统的教学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专业素养。应当切实引进国外大学的助教制度,以培养博士生的教学能力。博士生应当协助相关学科领域主讲教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指导下从事相关课程的辅助教学活动。教学辅助活动应当服从学校、院系和任课老师的具体安排。博士生的教学活动不应包含课堂授课,应当局限于任课老师严格监管下的批改作业,制定、实施辅助教学的实验计划、习题讲解等辅助类工作。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统计学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对特定社会与自然科学领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或实践价值,并在本学科内有一定深度和较高学术水平。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是博士生学识、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应能反映出该博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前沿知识和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

  1.选题与开题

  (1)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须有理论价值,或者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对本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突出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考虑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申请人自己的专业优势。博士学位论文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延续性,所以应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

  博士研究生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阅读统计学科及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掌握学科相关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重大的学科课题,提出论文选题。

  (2)开题

  ①开题报告的完成时间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开题是博士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全日制博士生应在入学后通过中期考核的第三学期期中(当年12月)(在职博士生可延长至第四学期期中(当年5月))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理论是否正确,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

  开题报告应涉及以下主要内容: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回顾与述评;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论文写作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时间安排;统计模拟与资料收集、所参阅的重要文献等。

  ②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开题报告由博士生导师组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3-5人(至少3名博士生导师)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设组长一位(导师不得担任)。开题小组成员三分之二表决“通过”为开题报告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等管理办法以我校相关文件的具体规定为准。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前,至少提前两周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送交各培养学院和各指导小组。

  ③开题报告会的程序和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开题报告如果通过,填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指导小组意见,交所在培养学院存档。开题报告如未通过,评审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审小组意见进行修改,择期重新开题。

  (3)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必须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当是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研究领域国内外学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筛选相关信息总结归纳形成。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真正阅读和收集原始研究文献,全面系统地就自身研究领域特定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提出研究主题和开展研究作铺垫,内容不少于2万字。

  2.初稿与定稿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达到10万字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体例严格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1)初稿。学生应不迟于第五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初(10月)向导师提交论文初稿。导师要有书面的具体修改意见,学生根据导师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批阅的初稿、修改稿是考核博士生导师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论文完成后必须全部交所在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存档。

  (2)定稿。学生应不迟于第五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期末(12月)定稿。定稿必须经导师审查签字同意后方可进入预答辩程序。

  3.预答辩与正式答辩

  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内外5位同行专家组成,预答辩程序与正式答辩相同,主要目的是诊断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组成人员中,选自校内本导师组的专家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1)第五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期末(1月上旬或中旬)进行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定稿(可简装)应一式7份,提前一周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转交预答辩委员会成员。预答辩通过者,必须根据预答辩中指出的问题进行修改,方能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凡预答辩未能通过者,不得进入正式答辩程序,视论文修改情况延迟半年或一年答辩。

  (2)第六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的5月中下旬进行论文正式答辩。博士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修满学分,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审查、双盲评审、论文检测和预答辩,符合学校规定的条件者,可以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学生应于答辩前一周将经修改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一式7份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答辩程序和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实行导师回避制。

  下半年答辩的学生,以上程序相同,时间类推。

  答辩结束后,应将修改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交所在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具体份数由教学秘书通知)。

  4.双盲评审

  所谓双盲评审,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且将博士生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匿而进行的评审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专家,须为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且这些专家原则上应为在岗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审。

  参加双盲评审的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参评论文”),由所属培养单位汇总后,按规定做好双盲评审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在论文答辩2个月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学位办。学位办依据相关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随机抽取并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由该单位学位办根据我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并送交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双盲评审。每篇参评论文由3名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双盲评审结果为合格之后,方可安排该博士生参加答辩。

  5.论文检测

  学位论文的电子版必须由校内管理部门通过学校指定论文检测系统(如中国知网或万方的论文检测系统)进行论文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文字复制比在排除自引率(即引述作者自己发表的文章所占比例)之后,不得超过15%。

  博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两次检测,即双盲评审前检测和答辩后检测。超标者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答辩时限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答辩者,以及论文答辩未能通过者,可以申请以后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第八学年,超过时限以后不再受理答辩。

  (二)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的规范上,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规范。

一篇规范的博士学位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与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版权页(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Abstract和Key words;目录(必要时,可加图目录或表目录);符号说明(必要时使用);正文;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附录(必要时使用);致谢(可选)。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可通过副标题进行补充、延伸或限定。题目中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外文题目应一致,即外文题目内容与中文题目在翻译的实质性内容上对应。

  2.摘要

  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重点是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摘要中不要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博士学位论文摘要3000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在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标明,一般3~6个,之间用“;”分开。

  3.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学位论文必须有相当的信息量,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达到10万字以上。学位论文从导论(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研究总结结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导论(或绪论),各具体章节,结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1)导论。本部分应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导论独立存在,在目录与正文中均不作为论文的第一章。

  (2)各具体章节。标注从第一章起,本部分是论文作者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和说明,是论文的核心。各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理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述。

  (3)结论。本部分是学位论文的总结,着重阐述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应明确、精练、完整、准确。

  每一部分的格式应符合有关国际规范。例如,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论点前必须先整理文献,归纳别人对这一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在建立统计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必须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而且论文需要严格检验那些依据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

  搏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理论假设的一致性。在研究同类问题时,坚持前后一贯的基本假设,这样研究才能更深入,研究出来的各种成果也才能构成一个系统。

  (三)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做出原创性知识贡献的学术作品;这种贡献应当体现在对本专业领域中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思想或新的研究方法的创新,也可以是某些理论在解决社会与自然领域问题中新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对现有知识体系有重要贡献或者为实践活动提供创新性视角,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

  博士生基于创新性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将形成至少2篇及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上一篇:【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下一篇:【重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在职研究生

常见问题

更多
全国在职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188-0979

快捷报名

更多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错误提示在这
提交信息
提交成功显示